长期以来,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主要依赖财务报表等传统指标来评估企业资质。然而,对于科技企业而言,这些报表往往只能反映过去的经营状况,难以准确评估其真正的价值和潜力。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创新能力、行业前景以及技术的先进性。因此,传统的授信模式在面对蓬勃发展的科技金融领域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为了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银行业必须主动求变,打破传统束缚,甚至需要对现有的授信模式进行重塑。
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了将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入到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科技强国中,银行业正在积极探索一系列变革。这些变革涵盖了组织架构、风控机制、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多个维度,旨在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这场始于主动适应科技创新的科技金融探索,将深刻地影响银行业的服务体系,促使其发生显著的蜕变。目前,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都已积极行动起来,勇于创新,力求找到真正有效的科技金融发展路径。
科技型企业通常具有轻资产、重智力、高成长和专业性强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建设银行构建了一套科技金融全要素数字化赋能体系,创新了“技术流”、“星光STAR”、“投资流”等科技创新评价工具。这些工具的运用,实现了“不看砖头看专利”,率先破解了银行长期以来存在的“看不清、看不懂”科技企业的难题。
新药研发并成功上市通常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而传统银行提供的贷款期限大多在一年以内,难以满足科技企业对长期资金的需求。为此,建设银行持续发力科技型企业评价,基于内部历史审批数据,综合运用科技、财务、产融三方面的数据,融合大数据、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从“看历史、看能力、看需求、看潜力”四个关键维度出发,建立了针对5000万元以内授信需求的科技型企业智能化额度测算模型,从而实现对科技型企业评价的精准量化。
农业银行也在不断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体系。例如,农业银行上海分行设立了张江科创金融实验室,聚集专业化的科技金融人才,打造定制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实现金融服务直达一线。同时,农业银行还完善了特色金融产品矩阵,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精准支持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的企业融资需求。
邮储银行注重护航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成长。该行深化“看未来”技术应用,丰富“U益创”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持续加大对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着力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看未来”模型是邮储银行专门针对科技型企业的评级模型,它能够全面评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及长期发展前景,更准确地识别和评估科技型企业的信用风险,从而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信用贷款支持。
截至2024年末,邮储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超过9万户,融资余额突破500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超过40%。这充分表明,科技金融在支持科技企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银行将科技创新视为核心引擎,致力于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近年来,中国银行高度重视科技金融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搭建起科技金融的“四梁八柱”。在集团统筹层面,中国银行在执行委员会下设置科技金融委员会,推动全行构建与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在组织架构层面,中国银行在总行及24家一级分行成立科技金融中心,系统提升科技金融领域服务能力。在机制建设层面,中国银行先后制定了“十四五”科技金融规划、科技金融行动方案、因地制宜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持续升级完善科技金融专属服务模式。
2024年10月,中国银行出台了《中国银行关于因地制宜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好“五篇大文章”的工作方案》,推出了“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三十条”,围绕建立多样化、专业性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巩固差异化竞争优势、推进数字化转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关键维度,从加强中国银行自身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应用、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发力,制定并明确了详尽的落实措施和量化的任务目标,为全面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大幅提高集团运营效率、构建更高水平的安全运营能力提供坚实支撑。
2024年以来,民生银行在内部体制机制和能效改革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对公司业务尤其是科技金融板块进行了进一步的顶层设计。民生银行组建了横跨公司、零售、各产品及风险联合的综合团队,在客户分层经营体系中实现了客群与产品的精准匹配和深度融合,加速升级服务实体经济中科技创新特别是新质生产力的水平。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服务科创企业、发展科技金融正成为银行业的主攻新战场。为了进一步拓展科技金融业务空间,民生银行在战略规划上,出台了全行科技金融业务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行动方案,向科技金融全面发力。
民生银行公司业务部/科技金融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组建的科技金融管理团队由不同部门的人员组成,通过高度敏捷的跨部门组织方式,形成了各种专业力量的联合,来统筹推进科技金融工作。
金融科技的纵深发展不断打破银行业传统的服务模式,甚至有观察者指出,金融科技正在倒逼银行业重塑授信管理等运营模式。民建中央财政金融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占比较高。一般认为,科创类企业的金融风险较高,传统的金融结构在支持科创类企业上表现出一些短板。因此,需要对现有的传统金融结构进行一些调整或重构,构建风险分担或相融机制。
郭田勇提出,一方面,需要强调风险投资等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银行需要将既有的试点业务继续做好,例如投贷联动等。目前,银行业也相继成立股权投资公司,通过银行系的投资公司,以直接投资来支持科技创新,这是一种新的渠道。
郭田勇认为,未来银行在授信管理上将更加专业和细分。类似于证券公司有不同行业的专业分析师,未来银行授信面对不同行业也要有更加专业精细化的人才。因此,授信管理对专业细分领域的人才需求将会增加。此外,还要研究创新授信方式,包括通过大数据等方式超越传统的抵押担保,对企业风险进行准确评估。
北京工商大学金融系教授、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正平指出,传统金融在发展科创金融的过程中确实面临“痛点”,突破这些“痛点”的过程会对传统金融带来影响,但能否上升到重塑传统金融模式的层面,还有待商榷。因为银行除了科创金融,还有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等等。重视科创金融,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当前银行业务的全部。他更倾向于认为,科创金融的发展会为传统金融注入新的活力,提升传统金融的服务效率。
张正平提出,当前中国经济金融环境的一个基本趋向就是数字化,金融业也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科创金融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发挥好数字技术。这有助于破解识别科创企业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一些传统痛点。就此而言,张正平指出,表面上似乎是科创金融在推动重塑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但实质是围绕数字技术展开的数字金融在推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无论是面向科创企业,还是面向养老、三农等的金融服务,大家都已经体会到数字技术赋能的质效,这是一个时代趋势。
最近看到关于TRX能量租赁月入30-50U的讨论,不少用户跃跃欲试。...
深度解析集合竞价:规则、影响及与连续竞价的比较集合竞价作为金融市...
深度解读乙二醇期货EG交易规则及风险管理策略乙二醇期货(EG)作...
2024年12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
当地时间1月19日,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将于1月20...